【一】词汇等值
词语的意义在于其在语言中的用法,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困惑的是如何找到其在目标语中的对应意义。
正在建立。”如果没有上下文,“紧张”和“建立”
”等词有不同的解释。因此,这句话至少可以译成以下几种不同的汉语:1.局势紧张;2.紧张程度在增加;3.电压在增加。英汉词汇对等包括词对等、多词同义词、多义词、词义交织和无对等词五种对应情况。其中,词的完全对等主要是专用名词和技术词汇。虽然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两个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但语言之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含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者的音素和拼写差异很明显,但它们指代的是同一件事物。此外,语言之间一些历史和偶然的相似性有时也会导致误解。例如,尽管英语单词 demand 和法语单词 demander 具有相同的词源,但它们表达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二战期间,国际联盟在一份新闻稿中犯了一个错误。法语单词 demander 的意思是“询问”或“询问
For”,但译者却把它理解成了英语的要求,所以很多美国人错误地拒绝了法语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承诺。同样,日语虽然借用了大量的汉字,但并不代表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
“手紙”的中文意思为厕纸,日语意思为信纸,因此,在两种语言中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应的单词。
[II] 句法等价
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为复杂,这是不言而喻的。英汉互译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单复数的范畴问题。中文经常使用复数,但没有明显的语言标记,而英文则充分体现了复数。此外,性别、数等语法标记在翻译时也涉及到时态一致性的问题。因此,译者不仅要知道目标语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结构,还要了解这种结构使用的频率。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困难。例如,中文没有关系代词,这意味着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顺序和组合。使翻译过程中的句法重构更加复杂的是,中文定语放在句首,而不是句末。这也是中文句子明显短于英文句子的原因。
【3】章节等值
篇章对等又叫话语对等。话语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因此,我们在进行话语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如何体现意义和功能的。话语对等包括三个层次:语境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语境:语言的语境分析主要建立在语义成分的确认上。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前提推理,根据语言语境的分析,判断原文中词语或语义单位的意义,从而确定语义翻译转换。例如:他喝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人生需要一种状态:自我稳定。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辉煌,我喝我的清茶。我知道掌声已经属于某人,我匆匆赶了过去。不会有成功等着你,所以你应该自己创造成就。追随别人永远只能触及成功的尾巴。这里的“清茶”
“喝茶”这个词语翻译起来非常困难。
比喻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在功名利禄的喧嚣中,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与英文的“tea”一词在文化上有很大区别。“青茶”在《汉英词典》(修订版)中译为“green tea”。
茶和不加茶的茶
清爽。但这里不适用。“喝纯茶”是喝茶,但你品尝的是知识分子甘于清贫的心态。纯,就是简朴。纯茶,就是朴素的茶:“喝纯茶”
即“以清茶为乐”。“花酒”指有歌女侍奉的宴席。《汉英词典》(修订版)提供的译文是“聚餐”
和歌唱女孩一起
“出席”在这里不合适,“饮酒作乐”其实是指追求名利,在社交界奢靡放荡,荒淫无度。结合上下文,可以译为“赢得和
就餐”。从上下文看,“他喝他的花酒,我喝我的茶。人生需要一种状态:自我稳定。”翻译为“人的生命,似乎需要一种
心境平和。别人在赢钱吃饭,我却满足于平淡
下文中的“我喝我的茶”实际意思是面对别人的成功,坚守自己的原则,安于贫穷,追求简单的快乐。“我喝我的茶”已经不能再译为“我满足于茶”。
配上普通的茶”。应该翻译为“我沉迷于我的简单
“愉悦”。一杯“清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译文,即使在同一个语境中,如果搭配不同,其语义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指交际中所涉及的具体的人、事、交际渠道以及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心理情绪。人们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的确切含义并不能通过语境来明确,在语言运用时需要参考事件、参与者、交际方式等因素来确定其含义。 所以“姐姐是我大恩人,她洗清了我以前的名声,姐姐若不跟我走,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我愿意做姐姐,每天服侍姐姐梳头洗脸,只求姐姐在二爷面前说我的好话,让我有个住的地方,我愿意死。”《红楼梦》中的例子,就是王熙凤骗游二姐去大观园的场景。为了取得游二姐的信任,一向能言善辩的王熙凤突然变得温柔真诚,满口花言巧语,甜言蜜语,尽其所能地奉承。 译者:大卫
霍克斯洞察人物性格的变化,把握情景语境的作用,再现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面貌,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由于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地理位置、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存在很大差异。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翻译的内容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码,更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社区的活动多样性、观念的多样化,导致了其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都是文化差异的根源,也是造成翻译障碍的主要因素。在翻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汇鸿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等问题。 这些问题很难用翻译技巧来解决,因此译者必须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发挥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请看以下例子:
不是皮格马利翁;1 是弗兰肯斯坦。
这里翻译的难点在于皮格马利翁和弗兰肯斯坦涉及的文化背景。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女性雕像并爱上了她。他的爱发自内心,忠贞不渝,甚至爱神阿佛洛狄忒也被他感动,赋予了女雕像生命,两人最终结婚。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
皮格马利翁是英国作家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年轻的医学研究者,创造了一个怪物,但最终却被怪物所毁灭。可见,皮格马利翁是“创造美和享受美”的隐喻,而弗兰肯斯坦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隐喻。
【四】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译者只有掌握了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才能创作出真正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意味着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也不同。例如:科技文体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换成目标语远比转换两种语言文化更为重要。相反,在文学文体作品中,文化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视文化因素,译文就会成为由词和句子组成的无肉之躯。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文体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以诗歌为例,诗歌是一种富含文化因素的文学文体,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英文十四行诗和中文七言律诗都体现了各自强烈的文化特色。在翻译实践中,除了准确再现诗歌原作者的内涵、风格和思想外,还应翻译诗歌的文化特色。翻译中可以运用许多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目的语读者充分领略源语的文化风格。例如,李白《静夜思》的译者为了符合英语的形态特点,就采用了英语“主语、谓语、宾语”作为翻译方法。
译者采用解释的方式,将这首诗译为:“阿贝德,我看到了一道银色的光芒;
我不知道是不是霜冻搁浅了。抬头,我发现月亮很明亮;鞠躬,在
思乡之情我已淹没。”;同样是许渊冲的译文,“无边林海瑟瑟,长江滚滚而来”译为“无边林海瑟瑟,长江滚滚而来”
树叶一阵阵落下,无尽的河流一小时又一小时地翻滚着波浪
小时。”草部首通过重复 sh(棚屋、淋浴)来翻译,三点水部首通过重复 r(河流、
它使我们的古典诗词韵律优美,境界表达完整,并且具有独特的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