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十八):晋孝公 4
(24)篡周
晋孝公年纪轻轻就心智成熟,思维缜密,作风务实稳健,不图虚名,处事实难,尤其在处理皇帝这样的敏感问题时,看得透彻。
自道公元年起,频繁举行联盟,牢牢控制中原。道公即位后,纵横政坛,纵横军事,多次率军出征虎牢,过王都而不朝见天子。可见道公对天子的冷漠,比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要严重得多。
他利用晋文公留下的既有特权,实霸天下,假称太守。他无意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请命、受封为帝;也无意像楚庄公、夫差那样争九鼎、百鼎,以招致敌视。他对其置若罔闻,在法制上推崇它,在礼制上僭越它;在形式上扶持它,在政治上孤立它;在道德上承认它,在经济上限制它。
一系列隐晦的政治操作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众目睽睽之下,数十万精兵包围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道公通过频繁的战争,排挤了国内的贵族,在京城周围布下军队,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兴丘之盟中,晋悼公正式确立了诸侯进贡之礼,同时又废除了诸侯对天子的进贡义务,从此诸侯不向天子进贡便成为合法。晋国成为新的领导中心,公开要求重税,若不满意,就被斥责为不听朝廷的话。晋悼公充实国库,大大减少了王室的收入,加速了皇帝权威的衰落。公元前六世纪末,王室财政严重亏空,矛盾激化,内乱频发。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一贫如洗,负债累累。
各国贵族都知道道公的用意,就连皇室也感觉到了深深的危机,他们所缺少的只是天子的称号和百姓的支持。
公元前563年,陶公将泌阳赐给宋国,宋平公弹奏《桑林舞》,鲁襄公弹奏《祭乐》。齐孝公、宋平公、鲁襄公为晋陶公行天子礼,弹奏天子乐。齐是夏朝,宋是殷朝后裔,鲁是周礼之地。这是巧合吗?但当《桑林舞》一弹奏,陶公大惊,退却了。一个征战天下的诸侯,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不久之后,庄周就病倒了,《左传》中的君子们一口咬定庄周不听话,是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荐帝之事匆匆搁置,但道公的野心却是显而易见的,不管他是否以晋代周,都是大叛乱,所谓“尊王”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驱蛮”不过是道公发动战争的借口。
自东周以来,王室虽然失去了尊严,但仍然以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存在。晋孝公作为有理想、有信仰、有蓝图、有手段的大政治家,视王室为傀儡、为藩属,自信比周灵王更有能力统领天下。
(25)远见
晋悼公功成名就,中原太平。公元前560年夏天,智武子和朱公子(世祐,祐谥公子)相继去世。两位大臣离开后,大臣改组。既然之前两位大臣都很出色,这次晋公会青睐谁呢?大家不禁发出疑问和猜测。
第二天,道公率领贵族到绵上狩猎。狩猎结束后,道公问范宣子:“我想任命你为中军都督,让伯由(即荀偃,彦字伯由)辅佐你治理国家,可以吗?”范宣子婉言谢绝了道公的请求:“不行,中行伯(即荀偃的尊号)比我优秀,我认识中行伯,所以辅佐他,请让我来治理国家吧!”于是道公任命中行贤子(即荀偃,彦谥号贤子)为中军都督,史籍为他的辅佐者。
庄襄公让韩宣子统领上军,宣子推辞说:“我的才能、人品、年龄都不如赵武,请立赵武为后主,我不敢在赵武之上做官。”庄襄公又让栾桓子推辞说:“我的才能不如韩子,韩子还在赵孟手下,我无话可说!”庄襄公便命赵文子统领上军,韩启辅佐他。
道公仍任用栾桓子为下军都督,韦庄子为辅佐。道公以智英(荀朗之孙)和朱丘(石禹之子)年幼为由,废除新军,将新军将士分给下军,由栾喜统领。他悄无声息地剥夺了荀、石氏多余的臣职,加强了栾氏的势力。
自此以后,晋国又重新回到了最为经典的六臣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考验,大彻大悟的荀偃重新得到了晋道公的赏识,被提拔为正卿,虽然因为十三年前的鲁莽,这一殊荣被耽搁了十年。生性贪婪的范宣子则被搁置在原职。这样的安排,基于中行家族和范家一向交情不错,自然让荀偃满意,士奇也没什么好说的,听从了他的命令。
他以德待臣,以礼敬臣,以智任用臣,以法惩治臣,所以群臣都对他恭敬忠顺。史载:“乐和则万物和。”春秋时期,晋襄公开创了“和”的社会。
就这样,晋襄公默默地搭建了一个可以沿用几十年的内阁框架。可想而知,十几年后,当荀偃、石齐已成往事时,晋襄公正步入事业的巅峰。当时,晋襄公坐镇朝中,赵武为晋相,韩启、栾英统领王室,范阳、杨熙(即叔襄,熙的字号)为谋士,中行武、魏述为良将,韩无忌、齐武、师旷、季檀、杨涉赤、栾豹、姬襄、石昭、女齐为骨干。十年后,晋国正式进入人才济济的鼎盛时期。
(26)霸权的巩固
金再次取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绝对控制权和实际统治权。所以古人说:齐宋兴起,霸权常在金。此时的中国,经过从金文到金道的几代传承,初步形成了以金为中心的“幕府式”封建联盟。
① 香之梦
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去世,太子昭即位,是为楚康王。子耕继位,举国上下悲痛万分。正当楚国人民还沉浸在失去霸权的痛苦中时,危机已经临近。没有了郑国的缓冲,楚国腹地直接暴露在晋军的面前。晋悼公休养生息,稳固北方后,必然会伪造天子诏书,镇压荆楚。楚国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晋军轮番巡弋方城外,威胁许、陈;吴国适时与晋国合作,磨刀霍霍。内忧外患,国家的危机还在加深。
吴国攻打楚国,战于永蒲,楚国人民同仇敌忾,大败吴国军队。
公元前559年,吴国向晋国求助,晋悼公责怪吴国不义,要求与诸侯结盟,并派范宣子去结盟。
正月,范圻主持会盟,会见齐国郭若、宋国项绪、鲁国季孙肃、魏国舒佬、凝峙、郑国公孙协以及曹、莒、诸、滕、薛、齐、小诸国的代表在项。
晋国计划替吴国攻打楚国,并要求宋、鲁、卫、郑等参战国诸侯配合吴国军队袭扰楚国。诸侯们都不愿意,陶公便吩咐范宣子让鲁国适当减少贡物,以奖励其对晋国的忠诚和贡献,从而暗示鲁国同意晋国的建议。季无子(即季孙肃,谥号无子)和子叔齐子(即叔寤,谥号齐子)都是范氏一党,自然明白这个情况。
因此这个建议在鲁国人民的支持下获得了通过。
②齐林败秦
晋楚争斗之时,秦国小动作不断,荀氏与秦国关系密切,深受其害,当时荀恭为相国,不以个人恩怨来惹事生非,只以荀氏反击秦军,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到。
芝龙死后,闫忠行接手荀氏家族的统帅工作。闫忠行身处抗秦前线,他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族遭到攻击。
公元前558年四月,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攻秦。秦军在麒麟之战中大败。晋襄公不愿再战,但荀偃却不愿放弃。或许是出于对荀公的愧疚,晋襄公与荀偃达成妥协:晋襄公在边境停战,任由荀偃自由行动。荀偃则继续率军西行。
秦景公筑城伐田,秦军西退至泾河西岸,中行焉追至东岸,秦军又退,诸侯不肯进军,怠惰之气日盛。
有桓子(公孙协,谥号桓子)先渡河,联军继续前进,秦军无奈再次撤退。荀偃下令:“全军西行,只听我指挥。”栾希违抗命令,率领夏、辛两军撤退。
荀偃已激怒了百姓,他意识到了晋国的用意,下令撤军,这次攻秦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是秦军在麒麟山被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以后,秦国再想入侵晋国就困难了。
栾越与史阳(范阳人,藩国人)回兵攻秦,秦军寡不敌众,栾越殉国,史阳逃回。
栾希得知弟弟战死沙场,非常愤怒,威胁范峙:“史阳不告发栾越,却跟着他,他的过错太大,一定要杀了他。”范峙惧怕栾氏,只能把史阳引渡到秦国,让史禹收留他。最后在史禹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回国。
麒麟之战巩固了霸权,稳定了西部边境。获益最大的是荀家,守卫江都的王室也远离,诸侯对秦国也无怨无悔。本来这场战争应该在打败秦国之后就结束了,但荀偃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扩大战争,于是百姓愤慨不肯跟随,于是战争半途而废,旷日持久。
③卫国政变
卫国士人众多,可惜当时暴君当道,小人当道。孙文子骄横跋扈,与百姓相处不好。卫惠公之子献公为人刻薄不仁,因晋楚相争,无暇顾及自己的国家。公元前559年,迟了十年的政变终于爆发。孙文子与宁惠子(即宁峙,峙后谥号惠子)攻打献公。献公兵败,数次求和,均遭拒绝。于是逃到齐国,齐灵公收留了他。孙林甫立丘定公为尚公。一时间,成为政坛热议的话题:晋厉公与栾书的故事重演。
谁对谁错?魏献公贪污,晋厉公也贪;孙林甫有罪,栾书也贪;魏尚公即位,是抄袭了泱泱大国。另一方面,七十年前,晋文公因袁居之事囚禁了魏成公,结果适得其反。双方都不是好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管它,让祸患不波及晋国,任其发展。
道公问荀偃,荀偃放了魏公不忠,却不顾孙林甫早已不忠的事实。最后道公默许了孙家,肯定了魏尚公的正统性。然而魏王被驱逐,并没有以献公逃亡而结束。动乱持续了十年,以献公复辟,孙家逃亡晋国而告终。
卫国事件就像是礼乐崩坏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礼制腐朽、法制萌芽的时代,制度的更迭必然导致政权的混乱,无威严可管,无标准可校,无法律可纠正。在礼乐文明时代,君有君的规矩,臣有臣的规矩。但在这个没有武功、天下颠倒的环境里,君不为王就被杀,臣不为臣就被处死。自齐桓、晋文以来,霸权政治生存的土壤已经越来越稀少,所以能成为霸主的只有楚庄王和晋道公。道公的处境远比桓公、文公艰难得多!
陶公自知称霸不易,就想另辟蹊径,把周王朝掏空,让诸侯们假称天子,充当皇帝,这是一种极端的篡位行为。
④ 齐国反叛晋国
齐国在与晋国争霸的时候,经常发生叛乱,而当时周灵王又屡屡受欺压,所以为了讨好晋国,就任用山景公为相国,以讨好晋国。
周、齐两国面对晋国的强盛,束手无策。于是,周、齐两国互相通了话。周灵王派刘定公去赏赐齐国,定公却只能含糊其辞:齐国应该效仿太公,侍奉齐王。周王室的暗中赞同,让齐灵公这个魔鬼受宠若惊,野心勃勃。
公元前559年冬,范宣子与季孙肃、华越、孙林甫、子乔谢以及莒、朱等人在齐结盟。 晋国的决定,让孙林甫放心了。
会上,范宣子以装饰旗帜为由,让齐国演奏“韶乐”,侮辱齐国。“韶乐”也是天子的音乐。范宣子向齐国人借鸟毛、牦牛尾巴,却不归还,这让齐灵公大怒。
此事缘由模糊,用意不明,事情诡异。范玄子为什么要欺负齐国?借钱不还,是齐国包庇卫献公的暗中惩罚?是故意羞辱齐国,还是道公对部下管束不严?范玄子难道不知道如此不义之举可能会引发战争?虽然生性贪婪,但在道公在世时,范齐还是相当克制的。公然冒着天下不公的风险,似乎太鲁莽,太狂妄,甚至太不讲道理了。但经过这件荒唐事,晋国和齐国再次陷入动荡。
公元前558年夏天,孟宪子在成城筑城,齐灵公率领诸、莒攻打成城,战争再次爆发。鲁向晋国求救,晋国的齐国大怒,要攻打齐、诸、莒。
七月,白天,天狗吃了。与此同时,就在晋道公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他突然病倒了。刚开始病情还不算严重,但病情很快就加重了。晋道公病倒了,起不来了!
(27)星辰陨落
公元前559年和558年,连续两年天象异常。日食对古人来说是非常不祥的征兆。公元前558年冬天,杜公躺在床上,病得很重。他已经预料到自己很难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不得不做好死亡的准备,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上帝不会给他太长时间。
为维护霸权,陶公将军事重任托付给中行颜,将维护中原联盟的重任托付给范盖,将整顿内政的重任托付给自己培养的赵武。至于宗庙存亡,则让太子表、韩启、叔襄等人齐心协力,听天由命。十一月,陶公突然去世,年仅二十九岁。
公元前557年正月,晋悼公下葬,在遗诏中,晋悼公封杨熙为太傅、尚书,齐熙、韩项、栾英、范阳为王室大夫,王室大夫逐渐“改成王室”。
太子表继位,为晋平公,以荀偃为相。荀偃在湛坂击败楚国,在临淄围攻齐国;史齐向诸华索取重金,囚禁栾氏于青丘。十年后,赵武出任晋国相,整顿朝政。晋国人才济济,在晋陶公死后达到顶峰,可惜山河已不复当年。二十年后,晋平公当政,粉饰太平,卧薪尝胆,听政乐事,“军无驱,群臣无军可行”。负责国家的韩宣子以柱石代替,掌握国家法度的范献子(史杨,范阳,谥号献子)窃国养家,结果“无人为官,无人为军”。 舒相空悲痛道:“这是金国的末日了。”
当湖湘宫廷奏响颓废乐章之时,江都响起了亡国之音。皇室颓废,贵族再起。晋王失势,六国贵族一齐追击。晋国失势,天下一齐追击。霸权政治日趋没落。以晋侯代天子、以晋国代周的“幕府式”封建军政体制雏形,不幸刚一形成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