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类似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存在。以“蛋蛋派对”为例,该平台就接到过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投诉,“家里小孩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家里老人的微信账号在游戏中充值,充值几天后家人才发现。”
“未成年人充值金额较大,家长不知情,2023年10月2日至10月3日两天内充值6265(元)。我们在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申请退款,平台回复说是用成年人身份证注册的,成年人解除了限制,但我们家长不知情。”一位家长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
02
有什么问题?
上文提到,多起案例显示,儿童利用父母身份证绕过网游实名认证。此外,多起投诉显示,游戏在注册、充值环节并未配备人脸识别功能。
对此,记者在iOS上体验了《蛋蛋派对》,注册流程需要实名身份认证,但无需人脸识别流程。游戏中有大量“开盲盒”体验,需要60个“蛋蛋币”,相当于6元人民币。根据游戏介绍,其APP内最高购买额度为6480个“蛋蛋币”,相当于648元人民币,可反复充值。
蛋蛋派对充值页面截图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游戏时间和消费,目前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各网络游戏企业每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每天20:00至21:00只能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旅游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单次消费金额和每日累计消费金额,不得向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未成年人提供有偿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来认证其网络游戏,而一些游戏厂商则认为此类用户是成年玩家,不会区别对待,也没有有效手段检测和阻止他们的游戏时间和消费。
北京嘉伟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玲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出此范围的民事活动尚在生效阶段,需经其监护人追认方能生效。因此,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高额网络游戏充值,在法律上无效;已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前述行为尚在生效阶段,监护人可以不予追认。
“如果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网络账号,或者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网络账号后进行网络消费,其监护人通常可以依法要求网络运营者退还相关金额。但很难举证证明该高额消费确实是未成年人所为,多数情况下难以举证。”赵占玲说。
03
如何预防?
加入人脸识别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手段之一,且不存在技术难度。腾讯游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平均每天有686万个账号在登录过程中触发人脸识别。其中,超过70%触发人脸识别的账号因被拒或无法通过审核而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由于不少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甚至用父母的身份证认证网游,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并密切关注孩子的使用情况。
近日,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蛋蛋男孩风暴席卷幼童,谨防相关诈骗!》的文章称,家长应加强个人手机支付安全,不要告诉孩子手机支付密码、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关闭小额无密码支付功能。
此外,未来网近日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游戏开发工程师的报道称,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时,手机厂商凭借手中的权限,可以通过本地账号一键授权游戏登录,导致实名认证环节被轻松绕过。
记者测试了多款网游,在iOS系统上,使用“微信一键登录”、“QQ一键登录”、“苹果一键登录”的网游仍需进行二次实名认证,未发现上述情况。不过,其他手机系统均存在“通过本地账号一键登录”的情况,并显示“您的账号已完成实名认证,可以登录本游戏”。
赵占岭认为,解决未成年人高额网络消费问题的关键是严格落实实名制,特别是实名认证,包括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借用、冒用承诺人身份证进行登记。在此基础上,应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明显超出其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大规模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