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迷提供最新游戏下载和手游攻略!

《新媒体用户研究》解读02:新媒体用户作为传播网络节点节点网络图

发布时间:2024-06-16浏览:9

距考研还有21天

178天

新德艺新媒体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校专​​业教师

2021新媒体考研QQ群:467180884

上周我们分析了彭岚教授《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一章的内容,主要讲了新媒体用户是如何被节点化的。这周我们就从新媒体用户的第一个角色——传播网络节点入手,看看我们每一个个体节点在这个传播网络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和功能?以及如何从这些角度去理解用户行为、相关机制及其影响?我们来一探究竟吧!(PS,今天总结的知识点,如果结合积累的案例,简直就是完美的论文题标准答案!)

如第一章所提到的,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以WWW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受到强烈冲击,而“个人门户”传播模式应运而生。个人门户模式以个人为中心,以社交网络为传播渠道。个人门户也构成了传播网络中的个体节点。同时,每个个体节点又具有三种角色和功能:

信息生产

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节点发布内容,每个节点就成为一个自媒体。虽然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大多是非制度化的,有时还带有碎片化、随机性,但它至少赋予了个体表达的权利,而每个个体所贡献的内容也影响着整个内容生态。

信息传播

每一个个体节点在信息流中都扮演着开关和“中继器”的角色,个体会转发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从而打开开关和中继器,促进信息的放大和传播。在个体节点这种自发的、接力式的传播中,还存在着意见领袖、自组织等机制。

信息消费

在个体节点中,用户往往足不出户就能从媒体或他人处获取信息,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交关系起到了信息源的作用。即使用户不使用任何信息客户端,他们也可能从“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当然,很多时候,当社交信息源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主动寻找更多自己需要的内容。

以上三个角色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二章内容思维导图)

信息制作: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

个体节点能够分布式地参与内容生产,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1)各种社交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的支持。社交媒体让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媒体,这是用户成为生产者的前提。在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应用中,人们可以基于更加开放的关系结构参与内容生产,这种分布式的内容生产较少受某个绝对的“中心”控制,人们的自主意志更能得到体现。

(2)新兴的“区块链”技术未来或将进一步促进分布式生产。区块链技术或将赋予内容网络中各个节点更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权利”,其内容生产的自主性(包括不删除内容的权力)将进一步增强。

分布式生产意味着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媒体的统一意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内容生产。意味着全民参与,意味着行业壁垒的打破,意味着专业与业余的界限的淡化,意味着对专业媒体中心地位的挑战。当作为“中心”的媒体遭遇分布式内容生产——

分布式生产除了对媒体具有补充、验证和拓展的意义之外,用户生成内容、用户行为、情绪、态度等数据以及用户社区等均有可能为媒体提供能量补充。

分布式内容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播带来的另一个显著结果,就是信息的碎片化。笔者认为,碎片化传播的症状并不完全是坏事,而是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影响:

(1)用户与媒体的协同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用户的参与大大增加了新媒体进入社会的触角,而由于用户构成的多样性,这些触角也可能伸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领域和不同的阶层。因此,用户对某一事物不同层次的理解往往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单一层次的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碎片化信息是对传统媒体垄断造成的信息不平衡的一种补充。

(2)用户评论与媒体报道共同构成了更加立体的社会图景。即使用户不直接参与新闻生产过程,当他们完全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的评论附加到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时,这些评论就会成为报道的补充、延伸或验证。所有碎片化的评论和媒体报道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更加立体的社会图景。

(3)碎片化的线索推动专业媒体深入挖掘事实。虽然碎片化的内容生产可能会给真相的探寻带来更多干扰,但一些碎片中也可能隐藏着真相的线索。来自社交媒体的不断质疑也可能促使专业媒体超越对事实表面的还原,深入挖掘事实。

因此,碎片化并非新媒体分布式内容生产的“原罪”,而是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重要变化。它让新闻传播成为大众共同参与的认识和揭示事物的过程,而非专业媒体垄断的信息“包装”程序。在这个过程中,碎片的不断汇聚和碰撞,或许能推动我们更接近真相,立体地还原全貌,在各个层面感知一个事物的辐射效应。

信息传播:

个性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

在社交媒体传播中,作为信息传导者或渠道的人与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其心理动机也不同。

作为纯粹的信息消费者,人们对于内容的需求集中在环境认知、社会归属、自我提升等方面。

作为信息的传导者,人们会更多地考虑“社交”语境,内容是否具备社交对话价值,是否有助于体现用户的存在感、提升人们的社交形象,或者是否有助于人们维系和拓展社交网络,融入到自己想加入的群体中,都成为其能否快速传播的因素。

个体分享最终会收敛到整体分布式传播,这是一个由混沌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有赖于网民的共同参与和内部协作,另一方面有赖于专业媒体的专业化运作。具体而言,在基于个人节点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四种机制有助于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01

“全民公投”信息甄别机制

内涵:海量的信息碎片,一开始是“平等”的,但当它们在人际网络中传播时,会经过“全民投票”机制的检验,形成一个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每个个体转发或不转发信息的选择,都是一场投票。

优点:自发传播、自然“投票”,是对信息价值的考验,自然形成过滤机制。

缺点:选出的信息未必是最好的信息,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传播机制也赋予了资本力量,通过炒作、网络喷子、自动发帖等方式干扰信息传播,营造虚假信息环境。

02

意见领袖的多层次传播机制

内涵: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力中心被称为“意见领袖”,但当今语境中的“意见领袖”的含义与传播学双层传播理论语境中的“意见领袖”概念不同。当今的意见领袖不仅充当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中转站”,更是信息和观点的源头,直接影响微博等平台的信息和观点走向。

意见领袖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03

“自组织”信息集成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自组织”是指系统在内部机制的驱动下,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不断提高自身复杂性和精细度的过程。(秦树生,2006)

也就是说,自组织的演化发展是通过内部要素的运动而不是在外力的胁迫下实现的。

节点网络图_网络节点_节点网络图怎么画

自组织机制是指,虽然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贡献都是有限的,甚至在某个阶段,某些个体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但网民们会自然形成互相合作、互相求证、互相纠正的习惯,从而不断调整目标,修正信息传播中的偏差,逐步揭示复杂事件的真相。

04

专业生产者引导机制

在个人门户带来的分布式传播模式下,专业媒体等具备专业能力和水准的内容生产者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那就是用他们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商业方法,整合碎片化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引导者。

在制作和传播之间:

分布式内容制作、传播和后真相

“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2016年度词汇,这个词反映了当今的一个典型状态,即“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比诉诸情绪、煽动信仰更不容易影响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民参与的分布式内容生产和传播,或许会放大“后真相”问题:

首先,被社交平台赋予传播权力但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公众很难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筛选信息,只能凭借个人直觉和情感需求来筛选信息。

其次,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往往与情绪相关,在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具有感染力;

而且,碎片化的传播内容会影响受众对事实全貌的理解;

最后,内容生产的实时性导致内容的逐渐真实化和管控的弱化。在一个时效性压力大、人人都是媒体的机制下,审核和管控被弱化,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缺失的。

那么,后真相问题该如何解决?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一些新观点:

信息消费:

个体化节点与信息消费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渠道中的被动端点。当个体作为节点的存在被凸显,其主动掌控自身信息消费的能力被强化。个体不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渠道,还可以构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其信息网络可以有不同的编织逻辑。以个体节点为中心构建信息网络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

(1)基于社交关系的信息网络:在用户作为个体节点之间强弱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基于社交圈层的信息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信息获取范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信息相关的态度和观点。但社交关系强弱与信息契合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基于社交关系构建的信息网络也会产生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

(2)基于兴趣或主题构建的信息网络:对于某些感兴趣的内容,个体能够跳出现有的信息网络,根据需要从不同渠道发现、收集和组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框架。

(3)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渠道组合:当今的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媒体渠道、媒体外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及社交平台。除以上两种信息网络外,大多数用户还会使用其他信息渠道,并根据自身需求形成渠道组合。

对于新媒体用户而言,其自主构建的信息网络不仅体现了其信息消费偏好,也影响着其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信息消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新媒体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更多时候是两个矛盾面的结合,纠结或摇摆。(可以联系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来回忆)

01

碎片与整体

新媒体信息的消费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各种零散的时间段,即媒体使用时间已经变得碎片化。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倾向于消费短小、平淡、快速的信息。为了适应用户的变化,媒体的传播也变得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信息消费的碎片化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用户被碎片化的信息包围、困扰甚至误导;二是用户可能通过收集和整合关键信息来获得对事物的完整理解。

这两个结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2

浅与深

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消费,似乎说明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比较肤浅,从而限制了思考的深度。但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传播是开放的,以各种超链接或发散线索的方式进行。虽然这种开放性有时候会影响阅读或观看的专注度,但也可能在某些时候带来丰富性,丰富性也可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03

多多少少

过去信息稀缺的时候,人们可以更加聚焦于某一阅读对象,但信息过载时代,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信息多,真相少;情绪多,观点少;个性多,专业知识少;资源多,价值少……

人们想要更多还是更少的信息取决于他们将信息视为什么。如果他们将信息视为目的,他们通常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信息;但如果他们将信息消费视为消磨时间的手段或社交的理由,人们往往希望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话题。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信息消费是否会导致人们思维的退化?作者写道,“尽管每一次新的传播技术变革都伴随着担忧和质疑,但这些技术也在势不可挡地前进,它们对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或许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或‘退化’、‘进化’或‘退化’来判断。”如何更深层次地理解新媒体信息消费对个体的影响?让我们期待后续章节的展开和解读。

【《新媒体用户研究》往期解读】

新书到货,赶快预订吧~

关于选课、新媒体考研等问题,可以咨询以上任意一位管理员哦~

2021年实践课

暑假即将来临,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学生的私信,说自己疏于学习,背不完课文,甚至不看课本。

如果觉得一个人学习没有动力,可以和新德一的同学组队,互相鼓励。一方面我们有专职班主任,可以在线答疑、督促作业。另一方面,来上课的小伙伴们今年都立志要找工作,找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知道你在看~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