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企业模式转型大多是戏剧性的,但企业文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被外界广泛知晓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转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9月13日,长江商学院与苏宁联合举办的“从模式转型到文化重塑——深度解析苏宁互联网转型”案例分享会在京举行。苏宁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欧洲校区副院长滕斌生、中国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赵曙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渡等嘉宾与长江商学院学生、校友共同探讨企业从模式转型到文化重塑的变革之路,梳理苏宁的转型历程。
苏宁成立于1990年,全球拥有18万名员工,拥有中国、日本两家上市公司,历经六年转型,成功形成苏宁云商集团、苏宁置业、苏宁金融、苏宁文创、苏宁体育、苏宁投资六大产业集团。
苏宁的转型让外界看到更多是经营业绩指标、商业模式等宏观上的变化,但其实企业的转型与内部组织管理、文化理念的转变息息相关,这些微观上的变化才是企业实现变革的前提。
盈利模式转型并不代表企业转型的结束
孙为民对于企业转型有着非常敏锐的见解,他认为,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并不意味着企业转型的真正结束。其实,企业要在新的模式下形成更有效的运作,还需要全体员工真正去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从个体的情绪和感受上去接受,这就涉及到企业文化的问题。时代的变化要求企业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苏宁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
苏宁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讲述苏宁转型历程
积极拥抱互联网,重构行业价值体系
传统企业不应该被动适应互联网,而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实现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彭剑锋认为,在新时代,传统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必须转向+互联网,不是简单地用互联网的概念,而是用真正的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去改造传统企业,去改造商业逻辑、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和组织体系,去重构整个行业的价值体系。
企业由被动适应互联网转变为主动拥抱互联网,对市场、用户、交易、融资、流通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与整合。此时的互联网技术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便捷技术的运用,而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的融合。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苏宁的转型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个转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平衡,让供给体系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环保、高性价比的产品。所以这个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转型。
企业深层次转型最难的是组织模式
“一个企业最深层次的变化、最难的转型,涉及组织和人。苏宁的转型经历了6年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的调整,最深层次涉及公司的治理和组织模式。”彭建锋认为,苏宁6年的转型,不仅是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转型,更重要的是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变革。
如今,苏宁已经形成了全品类、全渠道、100个大团队、4000个小团队的服务体系。苏宁的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所谓战略方向的转变,而是真正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去改造传统企业、去改造组织,去提升整个组织体系运作的效率。所以这种转型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系统的,是企业家的创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的企业软实力,是企业不断成长、百年基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宁的探索是企业家的自我超越、自我变革,也是苏宁人的创新精神、不断变革的精神。同时我觉得苏宁的案例,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转型,特别是面对产业互联网时的转型升级。”彭剑锋说,苏宁能提供一个值得学术界、企业界学习的好案例,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
引领产业生态、共创品质生活,是苏宁成为产业互联网企业后提出的新价值观。对于苏宁来说,这次企业文化的重塑是顺应潮流的。未来经济发展必须从数量向质量转型,最终上升到品质消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