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揭秘大老板的特质:乌巢之战中袁绍与曹操的鲜明对比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揭秘大老板的特质:乌巢之战中袁绍与曹操的鲜明对比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乌巢之战则奠定了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基础
东汉末年有三场决定格局的大战役,官渡之战决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格局;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夷陵之战让前三国时期进入了后三国时期。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乌巢之战,则是决定曹操能否在官渡之战胜利的关键性环节。
乌巢之战前,曹操虽然已经杀吕布、降张绣、逼走刘备,拥有了兖豫徐之地,但是是否能统一北方依然是个未定之数。河北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据幽冀青并,尽有河北之地,且地广人众,兵粮优足,也有问鼎之心。
当一个人从底层默默奋斗一步一步上升,必然会遇到与他人的一战,你要做好准备。如果打心里就不愿意跟别人争斗,想要回避斗争,那么在争斗之前,你就输了。《周易·萃·象传》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阶级的上升必然会有争斗,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好好积聚力量,以应对这次斗争。如果你赢了,那自然是更上一层天,今后的道路是一片光明,如果你回避或者你输了,你就会被打回原形,甚至堕落到更深的底层。这就是曹操现在所面临的处境。
袁绍以往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家族几代的积累,他并非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看着兵多粮广,他也确实没有与一统天下相匹配的能力。我们今天好好分析一下乌巢之战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他和曹操究竟差距有多大了。
袁绍有能力天花板
袁绍为何要发动乌巢之战?他做过了充分的准备吗?
随着各方势力的发展,袁曹之间必有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一战对双方来说都应该是背水一搏的,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不管谁主动挑起战衅,按理说都应该有充分的把握才行。可是主动出击的袁绍在决定打仗之前,果然是有了充分的准备么?
我们看一下《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袁绍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曹操,原因仅仅为权拒绝了跟他的联盟而已。彼时,孙策乍死,孙权继位,料定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便外托周瑜,内赖鲁肃,亲贤礼士,纳奇录异,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审时度势之后,孙权决定顺从曹操,而不与袁绍结盟,派陈震带书回绝了袁绍。孙权这样决定,主要是新主继位,国内未定,曹操的势力范围隔着自己比较近,跟他打好关系,好赢得时间,稳定国内形势,未必是要针对袁绍的。
就这样一个外交事件就惹恼了袁绍,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而且是举冀、青、幽、并七十余万人马,倾巢而出,攻打许都。
孙权
但是此时并非是发兵攻打曹操的有利时机,袁曹两家刚刚各自消灭了一些小的割据势力,适合调整自己,以等待对方暴露出弱点,再行出兵。这也是田丰为何在狱中还要对袁绍上书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田丰的建议只是出于正常的策略考虑,但是他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此时出战的弊端。袁绍内部又存在着谋士不和的情况,此时上这样一个书,你一个在监狱的人,又不能在袁绍面前折辩,人家跟前儿的人三言两语就能把你的意见掩盖过去,到最后徒然惹了祸在身上,也不知道这个田丰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但是在出兵一事上,田丰不出兵的意见是有价值的,而袁绍因为一时的愤怒就要出兵攻打他人,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策略家应该做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不但不具备君临天下的品质,就连做一个军事家都是不合格的。
《孙子兵法》有云:“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袁绍从打仗的动机上,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他能在某几场战役中,凭借人多钱多,取得胜利,但是在不断反复的战争中,侥幸是不能保证最后胜利的。
袁绍无法充分发挥他所占资源的价值
袁绍不按套路出牌,也确实打了曹操个措手不及
按照当时的形式,大家都应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袁绍突然发兵七十万去攻打曹操,确实也让曹操有些意外。可是人家打过来了,自己不愿意也没有辙啊。接到夏侯惇告急文书,曹操也没有打怵,带了七万人马就往官渡迎战,留下荀彧看守许都。
两军对战,袁绍七十万人马沿路扎营,南北西东,乌泱乌泱地排布了九十余里夫人营盘。这个阵势对于曹操的官渡守军形成了一种巨大的震慑力,曹操这边的将士就有些军心不稳了。荀彧的侄子荀攸此时为曹操随军军师,他本身是荀彧的侄子,之前献计水淹下邳,活捉吕布,有过出色的表现,因此在军中说话是有一定威信的。他对于袁绍的评价是:
“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这是个真知灼见,英雄所见略同,袁绍那边也有一个清醒的人,就是沮授。他对于袁绍的估计是:
“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双反的优劣点很明显,就是曹军勇猛,但是粮草不足,袁军粮足,但是人员战斗力不行。一个宜拖延战,一个宜急速战,谁控制了战斗的节奏,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胜利。
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军事家
此时,选择权在袁绍一方,你想拖延就能拖延,只要拖延了,袁绍胜利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但是袁绍没有这个脑子,不但没有听沮授的建议,还把他关了禁闭。打算一举拿下曹操,吞并了他的势力范围。
头阵袁军的张郃、高览与曹军的张辽、许褚旗鼓相当,审配直接利用自己财大气粗的优势,安排弓箭手,万箭齐发,曹军措手不及,败下阵去。
接着,袁绍掘土为山居高临下,以弓箭压制曹军,曹军以发石车破之;袁军想以地道的方式偷袭,被曹军以壕沟破之。就这样战争就拖成了持久战,自八月到九月,曹操的粮草就不济了。
曹操有丰富的战场经验
生死存亡的时刻,曹操抓住了时机,促成了闪电战
跟袁绍的长久对峙,让曹操的短板暴露无疑,他已经打算放弃官渡,退回许都了。但是在退回之前,他还是询问了首席谋事荀彧。荀彧虽然人不在官渡,但是他知道跟袁绍的这一战,不是普通的一战,而是“天下之大机”,曹操以至弱对至强,此次若不能制,则必为袁绍所乘,以后再想翻身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此次是不能轻易进退的。
荀彧没有直接给出计策,而是鼓励曹操自己想办法,他是有能力对付袁绍的,只给出一个原则性的判断:“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斗争到了生死相搏的阶段,你未必落败,只要扼制他的弱点,进入相持阶段,一定会出现翻盘的机会的。多么深刻的道理啊,荀彧小时候一定经常跟别的小孩打架,才能总结出这样真实的道理。
曹操接到这封书信,重新鼓起信心,坚守官渡。
荀彧之通达,不仅仅是在聪明
事情果然出现了一点转机,曹军抓到了袁军细作,得知袁绍军中韩猛最近要押解粮草前来。
荀攸便献计:“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
袁绍这个人用人也是很有问题的。他对战曹操的枢机在粮草,只要保护好粮草,打败曹操是迟早的事。但是袁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派去守粮草、运粮草的人都不是些稳当人,一个韩猛是一介莽夫,一个淳于琼是个酒蒙子,性命攸关的任务怎么能交给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出事?《封神演义》中,负责运粮草的都是大将,杨戬、土行孙、郑伦哪一个也都是人中龙凤,又有战斗力又有智谋。《三国演义》中,刘备运粮草用五虎上将赵云,有时候,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都会亲自督粮。
荀门无犬子
第一次劫粮草曹操就派出了徐晃带史涣前去,徐晃是何许人也?在樊城之战,徐晃是打败关羽,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的人。徐晃治军严整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后与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徐晃是一个有战斗能力,作战勇猛,做事严谨,有领导能力的一个将领,曹操并没有因为是劫粮之事就掉以轻心,派不稳妥的人前去。就这样,曹操依然还怕不妥,又派了张辽、许褚引兵救应,计划得很妥帖。曹操做事的风格和袁绍一比,高下就比出来了,都不用实际对阵。
果然徐晃史涣埋伏峡谷之中,烧了韩猛数千辆粮草,袁绍看见火光,忙派张邰、高览围堵徐晃等人,结果正好被张辽、许诸两下夹攻,杀个措手不及。
虽然只是烧了袁绍一点粮草,但经此一战,曹操营内士气稳定了许多。不过曹操开始对粮草下手,也引起了袁绍军师审配的警觉。他对袁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审配是袁绍身边一个明白人儿,按说这种关键时刻袁绍应该把审配留在身边听用,结果他不知道怎么想的,让审配回邺都筹备粮草去了。然后自己派遣酒蒙子淳于琼带了两万人守乌巢粮草。你看看人家曹操用人怎么用,再看看袁绍用人,完全一个外行,连入门都没有入门。
许攸无大才
袁绍内部的致命隐患——谋士内斗
我们在第二十二回中知道,在夺徐州的时候,就暴露出袁绍内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谋士内斗,各挟私心,“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这是不是谋士本身的问题啊?他们本身肯定有问题,但是那个人才就一点毛病都没有呢?人主要懂得调剂各种人才,发挥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可惜袁绍既没有能力驾驭这些人才,也没有能力判断是非,只能心怀疑惑,对谁都将信将疑,在各人之间来回跳,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挑唆了谋士之间的矛盾。
在乌巢之战的前夕,许攸和审配的个人矛盾激化导致了许攸的叛变,也给了袁绍致命的打击。
许攸和审配在袁绍面前都想争取第一谋士的地位,因为袁绍没有那块脑子判断到底谁更有能力,就今天听这个的,明天听那个的,让谋士为取得自己的宠信打破了头。袁绍不以此事为惧,反而很得意,这种也是传统,很多没有能力的领导最好干这个了。这种人是没有前途的,趁早另投明主的好,浪费时间倒在其次,丢了性命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审配有些才能,可惜气量窄小
在关键时刻,袁绍让审配去邺都筹备粮草,怕也是他狐疑所致。审配生怕他不在的空挡中,对头许攸趁机夺宠,就是在外面筹备粮草也不忘了在背后捅许攸刀子,写了一封密信向袁绍告许攸的黑状,说他在冀州贪污,并且把许攸的侄子下狱了。
许攸见审配去督粮去了,高兴得不得了,得了曹操信使携带的催粮书信,赶快到袁绍面前表现一番。谁知刚好赶上审配告状的信来了,袁绍不过脑子就大骂许攸,将许攸赶了出去。眼看自己宫斗失败,前途尽毁,子侄还被带累下狱,他死的心都有了,被左右劝下,就投了曹操。
虽然曹操最后杀了许攸,但是他眼目前儿的功夫做得相当到位。一听许攸来了,光着脚就迎出来了,见面二话不说,先磕了一个,也不以丞相的身份相待,口口声声称许攸为故友。这和许攸在袁绍处受的待遇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了,许攸有计策能不倾囊相授?
鲍国安的曹操更有深度
许攸凭借自己掌握的内部情况,直接给曹操出了一个火烧乌巢的计策,让曹操伪装成袁军蒋奇前去烧粮草。听到袁绍的计策,曹操一点也没有犹豫,立刻同意了。而且是马上选马步兵军士五千人,自己带领兵士前去劫乌巢。
这是因为曹操轻信他人么?临走前,张辽劝曹操小心有诈。结果曹操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而且自己也早已计划劫粮了,只是没有许攸这么多内部消息,且许攸亲留营中为质,不怕他有诈。这说明曹操用谋士和袁绍大有不同,曹操是自己就是打仗的内行,他有能力判断谋士的计策优劣,谋士起的作用是集思广益的作用、提示的作用,这样他就能驾驭谋士。外行领导内行,又心怀疑虑是不会有力量的。
这里曹操对张辽也表现出了真诚
曹操不但有劫乌巢的详细考虑,他也考虑到了张辽担心的事,就是万一许攸有诈,袁绍很有可能在曹操去劫乌巢时,趁机偷营。
曹操绝没有侥幸之心,他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一步,谨慎的性格是重要的因素。
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
虽然事情过了将近两千年,但是曹操考虑事情的模式,对现代的人来说依然有参考价值。
曹操手中的槊柄好粗
曹操的临兵指挥能力很强
计划归计划,计划总没有变化快,临阵应变的能力,曹操绝壁比袁绍强。
曹操等人按计划,假扮蒋奇之兵,前往乌巢劫营,一切都照原计划进行,甚至酒蒙子淳于琼也如预料的一样在喝大酒。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眭元进、赵睿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曹操此次劫乌巢,凭的是出其不意,所以带兵不多,只有五千人。袁绍这边最有优势的就是人多,打起仗来正面冲突,蜂拥而上,好汉难敌四手,这次劫营也未必成功。
曹操的军队正在打前面的淳于琼,后面冲上来了眭元进、赵睿,一个不好曹操连同这五千人就要被前后夹击,被人瓮中捉鳖。曹军飞报曹操:敌军在后,请分兵拒之。
这是个正常人的反应,却隐含着失败的种子。原本曹操的人马就不多,出其不意集中打淳于琼,或有胜算,可若是分兵两处,一处打淳于琼,一处打眭元进,就两下子都打不过了,那头让淳于琼缓过劲来,保不齐就直接灭了一支,然后人家兵合一处,直接给你来个卷包烩。
分兵拒之,虽然是暂时抵抗却是取败之道,吾人看三国,犹要志之。
曹操则没有分兵抵抗而是大喝:“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
于是众将争先掩杀,一鼓作气灭了淳于琼,先干掉他们一支,正好赶上眭元进上来,曹操再勒马回战,将士们刚刚灭了淳于琼军,士气正盛,又没有了两面夹击的忧患,打起眭元进来简直是如汤消雪一般,尽数被杀,乌巢粮草也被烧绝。
火烧乌巢
此时袁绍就必然失败吗?
袁绍在帐中看见乌巢起火,知道乌巢被劫。那么现在的他就算大势已去了吗?
其实不然,粮草虽重,对于袁绍的持久战来说很重要,但是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了。电光火石之间,能抓住关键,袁绍并不一定就输,他还有机会赢。只要今夜他能击杀曹操,战争就结束了,乌巢粮草的作用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之前曹操发书荀彧,叫他速速措办粮草的催粮书信被许攸截获。许攸拿着书信去找了袁绍,袁绍应该反应过来一件事:乌巢劫粮对曹操来说性命攸关,曹操极有可能亲自披挂上阵。这一点袁绍的谋士郭图也是看到了。袁绍这边最不缺人,直接发兵两路,一路在半路劫杀曹操,曹操那边才五千人,怎地打不过?一路冲击曹操大营,散布曹操已经被杀的传言,令其军心大散,趁机就可以荡平。今日成功击杀曹操,便大事底定。可是袁绍并没有往这方面想,连袁绍的谋士们也算错了账。谋士郭图还想着围魏救赵,去攻打曹操营盘,要围魏救赵,这真是搞不清重点在哪里。张郃则担心攻打曹军营盘会中埋伏,执意不去。那你们在家里待着?
一个袁绍此时没有任何主见,在郭图的主张之下,全部人马都去攻打官渡的曹营了。结果让曹操劫杀了前去乌巢守粮的蒋奇,白白送了一堆人头,还放过了击杀曹操的大好时机。去攻打曹营的张郃和高览又中了曹营的埋伏,大败而回,郭图怕担责任,又在袁绍面前诬陷二人,逼反了二人,投降曹操,反攻袁绍,结果整的袁军损伤大半。
曹军传出假消息,要攻打袁绍的老巢,逼的袁绍只能退兵,曹操趁机掩杀,斩袁军八万余人。
沮授实无智也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乌巢之战就这样取得了胜利。可以说袁绍比起曹操来,简直就是不能比,各方面哪哪都不行。我们还要说乌巢之战里面另外一个人,就是沮授。他虽然没有参与乌巢之战,但是他从头至尾看得还算明白,可惜他虽然有能力有智谋,曹操还歌颂他是个忠义之士,也实在算不上是个人物。
沮授貌似有才华,天文地理、三略六韬,无所不知,但是却不知人事。
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是夜因见众星朗列,乃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遂连夜求见袁绍。时绍已醉卧,听说沮授有密事启报,唤入问之。授曰:“适观天象,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
玄机要默运
观天识事之能确有,但是这是天机自用,不可与人言说,天象之事的推断逻辑并非被所有的人接受。在平常,你没有确切证据,都很难让别人相信,更何况在自己身处牢狱,生死未定之间了。
沮授一见天象有曹军偷营之兆,被愚忠遮蔽了眼睛,一心还为了袁绍好,拼死进谏,却没有考虑结果。他若是能审时度势,看得更远一些,应该根据天象,先保了自己的性命要紧。袁绍这种人,是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管他做什么了。
乌巢之战后,袁绍败归,沮授被曹操所获,还大呼不降,欲盗马归袁,惹怒了曹操,当场杀了他。另外一个因直言的谋士田丰,知道袁绍外宽内忌,此次败军而回,必然羞愤难当,自己断无生理。临死之前,田丰才悔悟: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这样的人,就是诸葛亮,辅佐了一个注定无法成功的刘备,熬油似的熬尽了自己生命,最后换来的不过是刘阿斗的“此间乐,不思蜀。”
-
盖世小鸡X2游戏控制器:轻巧便携掌上游戏神器 10-27
-
快速下载视频与音频——轻松操作尽在nPlayer 10-27
-
一款神奇的海洋探索和管理冒险游戏 10-27
-
微信安卓版8.0.37测试版最新更新一览 10-27
-
《三国群英传3》——详尽解析各军师技能学习条 10-27
-
传奇3微改版官网下载:七元素十三魔法的传奇之旅 10-27
-
手机助手必备,安卓系统优化神器 10-27
用户评论
这场战役确实很关键!感觉袁绍在决策上缺少曹操的果断,最终损失惨重,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的对!就是说领袖力最重要,战场上决绝能胜利关键。像曹操那样的狠劲,才能把事情办下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倾向于觉得,乌巢之战也体现了军队装备和训练水平的重要性!袁家军本来就优势较大,最终却败北,说明内部问题很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评论总有一种片面的感觉,历史事件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归结到谁敢做决定谁就能成功!环境、机遇等等因素也很重要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除了决断力,还得看个人性格和团队管理能力!像曹操那样能笼络人心,调动军心才能做出真正的胜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完全同意!袁绍虽然出身名门,但缺乏实际行动经验,最终输给了善于权谋、敢于开拓的曹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乌巢之战可以看出,大老板不仅要胆识过人,更需要精明的策略和强大的执行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过于主观了,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最终的战局结果,不能只看一个战争就简单下结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曹操确实是厉害啊!敢于冒险,勇于决策,把这场仗打下来确实离不开他的英明指挥。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文章观点比较单一,忽略了当时军情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标题很挑唆,直接就把袁绍贬低了,乌巢之战也确实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战役而已,不能代表什么全面的对比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哈,确实,有些人的领袖力天生就强,像曹操那样从一个士兵一步步走到顶峰,可见他的野心、智慧和果决。袁绍却总是犹豫不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乌巢之战的确是一场很好的案例!它告诉我们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勇气和策略,还得具备对人性的理解和管理能力,才能把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兵力,并根据战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而袁绍则比较僵化保守,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失利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的对立二元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说辞太绝对了,什么样的人能当大老板?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机遇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袁绍失败的原因多方面复杂,不能仅仅因为他不决断就下结论!应该深入分析历史环境、战略决策等等因素造成的。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乌巢之战确实体现了领导者的关键作用。果断决心和智慧能够带来胜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一下曹操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敢于做决定,并且坚持到底! 就像曹操一样,要坚定目标,灵活变化,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